close

 

5f0fa404-c46f-4cd0-84e4-14fd200a548d_副本

 

 

 

南鯤鯓代天府王爺總廟沿革

相傳於明朝末年,有王船漂流至臺南北門南鯤鯓沙汕附近,其中船內奉有傳說為跟隨唐高祖李淵討隋建唐的開國功臣

(相傳其名諱為李大亮、池夢彪、吳孝寬、朱叔裕、范承業,其中已知僅有李王於新唐書、舊唐書之中有其列傳與史料記載)

等五王神像及中軍府神像,被漁民迎接後而建草寮供奉。後因神蹟顯赫廣布流傳,被當地信徒倡議建廟,於永曆十六年(1662年)

初期創建落成,而稱為「南鯤鯓廟」,又呼為「開基廟」,風水上稱為「浮水金獅活穴」。後因南鯤鯓沙汕淹沒衝毀,居民信眾決定遷徙,再重建神廟。

改擇於北門地區槺榔山建廟,該地據傳於風水學上稱為「虎穴」。  明永曆十六年(1662年)在南鯤鯓嶼創建[1]。 清嘉慶(1817年)遷建於槺榔山之虎峰。

同治十一年(1872年)增建後殿「青山寺」。 大正十二年(1923年)重修。 民國九十三年(2004年)整修。

於民國八十二年(1993年)動工興建的凌霄寶殿,將於民國一百零一年(2012年)十一月十五日舉行入廟安座大典。 民國一百零二年(2013年)榮獲十大殊榮。

 

台南普濟殿全台之最早王爺廟沿革

 

普濟殿創建於明永曆年間,原為佛教寺廟,主祀觀音菩薩,人稱「普濟寺」,普濟殿因位於城外,而兼有「會館」性質,經常供錯過進城時間的商旅人士借住一宿。

傳聞曾有一同安人借宿,隨身攜帶的池府王爺神像因故留祀寺內,沒想到香火日盛,竟逐漸成為寺廟主神,使「普濟寺」改稱為「普濟廟」,

又據聞寧靖王朱術桂經常遊憩普濟廟,故賜予「普濟殿」之名。 康熙25年(1686年),普濟殿初次重建落成,方向由坐南朝北改為坐北朝南,乾隆11年(1746年),

石文耀等人曾發起重修;嘉慶22年(1817年),石克纘等人再度發起重修,當時住持僧邇蓮禪師,出錢購得普濟殿右側土地加蓋偏殿,奠定一本殿一偏殿的基本規模,此後經歷數次重修,卻於日治時代末期,遭盟軍轟炸,廟前拜亭毀損,

民國34年,再次發起重修;民國63年,又再度重修,始成今貌。(節錄自《王城氣度》第廿二期)

 

 

感謝您的蒞臨

往後請多支持也勞駕您到粉絲專頁按讚一下

 紅毛路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紅毛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